English

《茅盾为〈啄木鸟〉和〈文学报〉题名》

1998-12-1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编辑同志:

贵报11月11日第5版魏军先生的《茅盾为〈啄木鸟〉和〈文学报〉题名》文中,涉及《文学报》部分,与事实颇有出入,兹略加说明如下:

1980年12月,老作家杜宣、峻青、哈华等同志,在时任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的姜彬同志家聚会,讨论创办《文学报》的事。当场商定:《文学报》为周刊,对开四版。在座的六位发起人均为编委,实行集体领导,并轮流坐班(三个月一期),名为“坐班”编委,主持社务及编辑工作。聚会后向宣传部领导作了汇报,得到兼部长的市委领导陈沂和副部长江岚的同意和支持。随后,筹备工作积极进行。峻青同志到了北京,召开了作家座谈会(座谈会报道发在四月二日出版的创刊号上),并请病中的茅公写了报告及题辞《欢迎〈文学报〉的创刊》(刊于创刊号报眼地位)。

原定编委轮流坐班主持工作。后因编委中除杜宣、峻青外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,无法到报社坐班。后来杜宣又出访日本等国。所以较长时间都由峻青同志主持工作。一直到次年五月,因某种原因,市委领导同志批示:“编委理事。”才由杜宣同志和另一位编委接替峻青同志,主持《文学报》的工作。

以上情况说明:魏军先生所说,《文学报》原定“在上海和北京各设一个编辑部。上海他(峻青)负责,北京我(魏军)负责”,压根儿没有这回事。峻青同志从未向其他五位发起人和编委说起过有此打算。因此,魏军先生所说,“峻青同志回到上海不久,据说也因种种原因《文学报》上海编辑部,也从峻青手中易人了,就这样,北京编辑部没有来得及成立就夭折了。”这纯属无稽之谈。如前所述,《文学报》从1981年4月2日创刊至1983年5月所谓“易手”时,大部分时间都是峻青同志在主持工作。何曾有过“峻青同志回到上海不久……就易人了”之事?

世事沧桑,人事代谢,这些事情,随魏军先生怎么说,本无足轻重。问题在于魏先生由此得出的怪诞结论:“本应成为全国性、唯一一家……的《文学报》,至此只能作为上海的地方性报纸而存在了。”这是完全不合事实的。事实上,《文学报·发刊词》上写得明明白白:“《文学报》的大门,向五湖四海敞开……她敦请文学界的朋友们,地无分南北,人无分老青,艺无分流派,都来共同耕耘这个小小的园地。”理所当然,这是一张全国性报纸的定位。它的发行量,在魏军先生的所谓“易人”之后,曾达到21万份,除西藏部分地区外,全国每个县都有《文学报》的长期订户。国际书店经手的海外订户有160多份。这些事实雄辩地说明:《文学报》根本不需要仰仗一个子虚乌有的所谓“北京编辑部”,才能成为全国性报纸的。事实俱在,无可辩驳。

过来人 谨启 12月4日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